Search

延伸昨日的事件,剛好當成一個負面教材與大家分享。
昨日的我犯了幾個錯誤:
#介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延伸昨日的事件,剛好當成一個負面教材與大家分享。
昨日的我犯了幾個錯誤:
#介入他人課題 #暴力溝通 #主觀道德判斷

孩子們之間的爭吵屬於孩子們的問題,
我原是個局外人,不管結果如何其實都與我無關。
但因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而介入他人課題,
搞得越來越複雜。
同時也藉由這個事件,發現我會介入的原因在於,
在我的意識中認為「手足好好相處」很重要,
意思就是在潛意識中,
我希望,也期待他們能好好的相處,
能互相友愛,彼此尊重(哪個父母不這麼希望呢?)

但他人之間的關係,那是他人的課題,
也不是我能決定的,
當期待與現實不符就會產生壓力與失望,
我應該處理的是自己的期待,
而非讓這樣的期待成為介入他人課題的動機,
甚至影響到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。

再來因為只有單方面的詢問,
在不清楚事件完整樣貌下而產生誤會與傷害,
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件,我的作法會是:

1️⃣還原事件樣貌,「請問剛剛發生什麼事情可以讓我知道嗎?」請孩子們各自分享發生什麼事,也可以請孩子們再重演一次,包括說了什麼、語氣語調、行為動作等等,過程中不批評也不評論。

2️⃣請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感受,「剛剛你聽到他這樣說,或你看到她這樣做,你有什麼感覺呢?」讓孩子們試著練習去覺察因著感受而產生的情緒以及強度。

3️⃣確認彼此需要的是什麼,如何達成共好?一起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狀況,以及下次發生類似的狀況可以怎麼做。

不介入課題,但可以練習使用非暴力溝通,
引導孩子去覺察與解決問題。
而要做到引導不介入,
首先就是放下自我的主觀道德判斷。

我們很常,也很容易用主觀的想法去評論他人,
用自己所認為的是非善惡去看待事件。

「你所認為的,就會構成你的世界,
 但那不一定是真實世界的樣貌。」

眼見都不一定為憑,何況是眼不見的事呢?
當我們摘下名為評論的眼鏡去看待孩子,
或許能更清楚看見所謂真實的樣貌,
不執著過去發生的事,也不糾結到底誰對誰錯,
而是將目標放在「共同體的利益」、「如何進步」、以及「如何更好」上面。

-

有許多人留言和私訊給我,
覺得我脾氣很好,很有耐心,
其實我想分享的是,
我是從無數次的教養挫折中慢慢走到這一步,
我沒有很厲害,我只是打不死🤣
不願意放棄,為了親子關係堅持著繼續努力,
每當我覺得沮喪、挫折時,
我會告訴自己「不要氣餒!」
這句話就像魔法般支撐我到現在,
同時我也想分享給每個覺得灰心沮喪的你,
#不要氣餒

分享這段自我覺察的過程,
是想讓大家明白,正向教養沒辦法一次到位,
需要練習,需要時間,同時也需要勇氣。

每一次卡關都是一個覺察與覺醒的機會,
也都是很珍貴的歷程,
向每位走在正向教養路上的勇士致敬,
因為這可能是一條漫長而孤獨的道路,
雖然不容易,但值得努力,
因為最終這條路能帶領親子邁向自立與共好。

#教養並非糾正當下的行為
#而是考量長期的影響
#阿德勒正向教養

(圖片取自可能 非學校-台北)


Tags:

About author
合作邀約請洽 超級媽咪SuperMami 經紀 Bonnie Chuang Tel:02-7729-4028*368 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 內容媒體授權請洽 內容經營經紀 Alfred 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
嗨,我是口羊太太 陪你一起療育兒 :) 我的副業: 北美與台灣阿德勒協會認證 親師諮詢師暨親子生活教練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 我的本業: 家庭CEO 兩個孩子的媽
View all posts